中國日報網消息:據沈陽當地媒體《華商晨報》 4月20日報道,為了彌補油價帶來的經營壓力,地方交管部門提出要展開提價論證,開始停駛收費。就在第2天,當地另外一家報紙《沈陽晚報》爆料說,一臺出租車的標書(營運許可證)因此暴漲10萬元,達到58萬,這是沈陽普通民眾年薪的20倍!
高油價下,誰的生活都不輕松,提價以保護出租車司機權益,消費者也都能表示理解。但是,另一方面,相關運營單位卻坐收壟斷暴利,向出租車司機征收高額費用。這不禁讓人疑竇叢生,多掏的錢到底是給誰的?上升的成本轉嫁給公眾還是由經營者自己消化的更加合理呢?
出租車運營壓力大有三大原因:一是油價漲跌沒有和價格掛鉤,形成滯后導致日常經營壓力劇增;二是出租車企業與司機利益沖突;三是“黑車”擾亂正常秩序。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出租車行業內部的利益分配出了問題。在沈陽的行規,白班司機一般每天都要向公司交納240元左右的“份兒錢”,這要占到他們總收入的七成以上。出租車管理公司‘不勞而獲’,拿走了大部分報酬,司機自然感到不平。這才是問題的根源,而不是油價,雖然后者添了一把火,讓情況變得更難忍受罷了。
所以,目前政府需要做的不是對運價進行聽證,而是對整個出租車業行業展開調查:是否出租車公司真的剝削了司機的利益?出租車公司的資本構成如何?運營成本是多少?提供了什么服務?司機的份錢如何分攤?公司的利潤有多少?
實際上,要徹底解決出租車行業的問題,專家們開出的藥方非常簡單,一要取消準入歧視,二要放松數量控制。
現在的出租車運營模式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畸形兒,出租車企業不僅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職責,反而壟斷整個行業,索取出租車司機的大量利潤。 而實施行政管制,本身就是政府法定地保護了這個行業獲取穩定或者高額的利益。
作為競爭性領域,它應該與餐飲業一樣,完全自由進入、自由發展、自由定價,也就是沒有必要進行數量管制與價格管制。設想,如果用行政來控制全市飯館的總量及其企業規模的話,我們還能享用豐富多彩、物美價廉的飯菜和微笑服務嗎?
至于出租車的多少,則交給市場去調節。出租車太多,掙不著錢,他就自己退出去,有利可圖,就接著干。交通警察管違章,稅務部門管收稅,其他都是司機自個兒的事,政府豈不清閑了許多?(中國日報記者 吳勇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