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3日紐約報道:加拿大IMAX影視格式設備公司目前正通過多方合作伙伴加速中國市場拓展。根據其制定的宏偉藍圖,IMAX計劃至2014年將中國境內IMAX影院數量增加到最低65家,最高250家至300家。
而具體的發展戰略遠非僅僅銷售大屏幕。
“在美國,我們與索尼(Sony)以及探索頻道(Discovery)合作,剛剛創辦了一個3D有線電視頻道。假以時日,我們也會在中國尋找不同的發展途徑,如消費電子產品和3D就極有可能。”IMAX公司CEO理查德·格爾福特(Richard Gelfond)在中國日報(China Daily)的專訪中表示,“這方面的工作我們目前還沒有開展,但在計劃在近年內著手進行。”
盡管目前一切尚在籌劃,但毋庸置疑的是,IMAX在中國的業務已然步入正軌,并持續高速發展。這在五年前是絕對無法奢望的——那時他們的計劃僅僅是在中國賣出90面IMAX大屏幕。
“中國、俄羅斯以及日本市場現在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增長點,” 理查德·格爾福特(Richard Gelfond)在中國日報(China Daily)的專訪中說道,“中國市場誘人之處在于,其具有許多新式的多用途綜合影音基礎設施,我們很容易就能將IMAX影院融入其中。”
除此之外,格爾福特還表示,近幾年中國影院數量的爆發式增長以及中產階級數量的提升,都為IMAX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資力度提供了動力。
2010年7月21日,IMAX公司與中國國內頂級放映商廣州金逸影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一份新合約,計劃在中國新建八家IMAX影院。在此合約之前,金逸影視投資集團已經和IMAX簽署了四家IMAX影院的開發合同。這12家IMAX影院中,第一批計劃于2010年12月完成,五家在2011年完成,四家于2013年完成,2013年與2014年再各完成一家。
僅僅在今年,這已經是IMAX公司與中國商家簽署的第四份合作協議。
在此一周前,IMAX加拿大總公司與私營電影放映公司盧米埃影城簽訂協議,安裝三套數字IMAX影視系統。第一套系統于2010年12月底在重慶開放使用,第二套在2011年8月安裝于廣州城區。第三套系統的安裝地點目前待定,但安裝工作將于2012完成。
就在今年年初,IMAX公司加強與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在泉州、武漢和大連三地增加了三家影院。這保證了在2012年底,萬達公司需要14面IMAX大屏幕。2010年7月,IMAX宣布了與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計劃制作三部IMAX格式的電影。
“我們在中國的戰略就是通過與中國國內大型的放映商、傳媒集團以及房地產開發商進行合作,繼續拓展IMAX影院的網絡,”格爾福特說。
“我們計劃在近年內,將中國市場的網絡擴大一倍。而自年初到現在,我們在世界范圍內已經簽訂了大量的訂單。我們將會借此迎接巨大的網絡拓展——在2010年、2011年,甚至更遠的未來。”
據格爾福特所言,IMAX公司的戰略在于通過建立更多的IMAX影院占領一線城市市場,并將“攜帶版IMAX”(“portable IMAX”)引入沒有相應基礎放映設施的二線城市。
“攜帶版的IMAX影院,” 格爾福特解釋說,就像網球運動員的運動水袋,可以迅速吹大,也可以很輕松的壓縮起來。有了這項技術,IMAX就可以克服一些城市IMAX設施短缺的情況,并從此擴大IMAX格式的覆蓋面。
根據公司公布的數據,2010年目前為止該公司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售出103套影院系統,而在2009年僅僅售出35套。據估計,IMAX公司已經在42個國家內建設了超過350個IMAX影院,其中百分之六十位于北美。而據統計,在中國,目前只有12家商業化的IMAX影院。
除了在中國增加IMAX屏幕的數量,加拿大總公司正在“嘗試將中國主流電影數字化轉錄為IMAX格式的業務。”IMAX的CEO補充說:“中國市場是我們制作本土電影的第一個地點。”
《唐山大地震》,作為IMAX和華誼公司的第一次合作,目前正在中國全國范圍內公映,其放映的版本正是被數字化轉錄為IMAX格式。格爾福特說,電影上映初期票房便十分可觀,雙方將很快公布接下來的合作計劃。
但格爾福特同時表示,除了與華誼公司的合作,IMAX正在與其他制作商“磋商”,嘗試“以IMAX格式公映本土電影”的業務。這一類的其他業務將在本年中陸續公布。
IMAX公司新近發布了第二季度的收入增長:其盈利由去年的40400000美元上漲到今年55600000美元,上升了38%。除了中國市場的強勁增長,IMAX在俄羅斯市場的未來也十分明朗——僅僅在本周內就簽署了多達14家影院的合約。在日本,IMAX也是商機無限,盡管僅僅在去年才建成了第一家商業化IMAX影院。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orobotics.cn/bizchina/2010-08/03/content_11084880.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吳翀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