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12日發表文章:近日,廣州相關部門出面否定了此前盛傳的關于“推普廢粵”的謠言,但粵語與普通話之爭還是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西方人或許還記得,早先的漢語語言課程種類非常有限,只有普通話和廣東話兩種。記得我在英國讀大學時,曾有機會選修普通話或粵語,并且是只有粵語這一種方言。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香港還沒有回歸中國,中國也沒有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后來,鄧小平的經濟改革最早在深圳開始實施,當時將西方國家商業模式帶到中國大陸的都是香港的企業家。因此,上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同國際上的商業來往日益增多,懂粵語、講粵語對商業活動大有益處。當時,就連許多英國人和美國人也開始學習粵語。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這種局面發生了改變。普通話取代粵語成了發展最快的語言。不管是在中國境內還是境外,許多外國人開始努力學習普通話。普通話也成為許多西方國家學校里的一項教育計劃。中國政府抓住這一契機,在世界各地設立了數百所孔子學院,在國外大學的協助下,通過“漢班”向各國輸送普通話教師、提供普通話課程。
許多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認為學習一門外語并非易事。他們中有些人認識到了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性,正如在談到國際貿易時有人曾說,“要買東西,用任何語言都可以;但要把東西賣出去,非要懂得目標消費者的方言不可”。于是他們來到中國,希望能和更多的中國人用漢語進行交流。
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尤其是南北方言差異較大,給溝通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普通話由此應運而生,成為南北交流溝通的橋梁。
廣東講粵語的人們和國內講其它方言的人們之間到底有何不同呢?有跡象表明,國內講其它方言的人通常以熟練掌握普通話這一“第二語言”為榮,而廣東的人們卻以會講粵語為傲,并將其同經濟上的成功聯系起來,認為會講粵語是一種地位的象征。
在廣州市政府做出明確表態之前,所謂的“推普廢粵”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在廣州,盡管粵語并非學校的教學語言,但目前粵語使用者總人數已經超過了8000萬。和講其它方言的人們一樣,他們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風俗。然而相對于全中國13億人口來說,8000萬人終歸是一個很小的比例。因此,盡管粵語使用者的飲食及其它習慣和上海人、四川人不同,但就深層的文化歷史來說,他們之間仍有著很多相同之處。
美國這個“大熔爐”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講各種語言的人們,但公認的通用語是英語。盡管如此,美國政府仍通過行政手段確保信息以各種語言傳達出去。
不斷擴張的歐盟也將不同國家的語言連結在了一起。在歐盟中,各國語言斗受到了同等的重視。但各成員國也認識到,為了更有效地對歐盟事務進行交流磋商,他們必須從多國語言中選出少數幾種作為官方的工作語言。因此,歐盟希望各成員國代表能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工作語言。但這一政策并沒有否定其它成員國語言的重要性。
人們不應把中國的情況同當前西方一些關于保護地方語言的爭論相混淆。中國始終致力于在尊重地方差異的同時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團結,中國政府并未對各地方言采取限制性措施。
最近,廣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再次聲明從未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有過“推普廢粵”的表述和意思,并表示市委、市政府從來不曾有過“廢除粵語”、“弱化粵語”的想法。只要方言沒有對溝通造成障礙,政府就應當保護方言、鼓勵人們講方言。
這場“普粵之爭”告訴我們,目的和意圖的溝通才是關鍵。之所以會發生對政策的誤讀,或許是人們沒有完全明白政策的意圖,又或許是人們對政策解讀過甚,以至于歪曲了政策原本的意圖。好在事實已經澄清,政策的益處也會更加清楚地顯現出來。當然,作為外國人,我們也對此表示歡迎。
英文原文請見:
http://www.orobotics.cn/opinion/2010-08/12/content_1114188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作者是美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負責人,經濟學家 Colin Speakman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