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6月3日報道:隨著端午節的臨近,廣州番禺上漖龍舟基地呈現一片繁忙景象。
上漖村是八大龍舟生產廠所在地,廣東省百分之八十多的龍舟都產自這里。這個村子充滿了鉆孔和敲釘的聲音,空氣中也飄蕩著新油漆味。
40歲的鄧繼勇和一些村民在上漖村規模最大的龍舟廠為完成訂單趕進度。房頂上的幾臺電風扇使得廠里增添了些嘈雜的呼呼聲。
一些做好的龍舟頭和尾部在工場外靜靜地等待著在周末之前與船身合并。在工場周圍的一些河里漂浮著其他一些快要完工的船。
鄧繼勇說,“這些天我們最忙。為了按期完成,我們必須加班。”他一天在工場工作10多個小時,每天工資110元。
作為廣州市番禺區的本地村民,鄧繼勇說他是看著造龍舟長大的。
鋸屑打在他的身上,甚至睫毛上也沾上了。鄧繼勇參與了龍舟建造的所有過程,包括要求最高的把木頭削尖以使其與龍骨和船周邊相連。
削木需要非常的精準和平滑,甚至一根頭發絲的縫隙都不能有。
一個熟練的工人削一個20厘米的接頭的一面要花費大約兩個小時,一艘長的龍舟需要14個這樣的接頭。
鄧繼勇說,“這需要眼力好,只有熟練的師傅才能做好。”
鄧繼勇做這行超過14年了,他說他與監督造船的師傅們相比還差得遠,龍舟的建造不同部位需要不同的木材,通常是東南亞的坤甸木,杉木或最貴的柚木。
一艘40米長的龍舟需要六平方米的木材,還需要4名工人加班加點16天才能完成。
如果用坤甸木造的話,售價為10萬多。
鄧繼勇和他的同事們在春節過后就開始著手他們10條船的訂單。
鄧繼勇說,到下周一他將完成今年的龍舟建造,然后和其他村民一樣回到建筑工地工作或種花。
廣東人在端午節前后一直有在村、鎮之間舉辦龍舟比賽的傳統。這使得這該村傳統的龍舟建造維持300多年。
鄧繼勇說,事實上,本地人對龍舟有著濃厚的感情,建一艘龍舟就像建一座小廟一樣。
龍舟中部常常會擺放一個神龕,供比賽者在賽前或賽后上香或供奉。
鄧繼勇所在的村子建造的龍舟一直以來被當做他人參照的標準,受到了國內外的歡迎。
在20世紀80年代的頂峰時期,該村有30多家龍舟建造廠,每年接收幾百張海內外的訂單。
然而,90年代以后傳統龍舟的需求下降了,部分原因是大批量生產的橡皮或塑料龍舟更便宜。在最不景氣的一年,鄧繼勇所在的廠里只收到了三艘龍舟的訂單。
然而,過去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包括龍舟比賽成為亞運會項目、家庭收入大幅增長,對傳統龍舟的需求出現了反彈。
鄧繼勇說,“在比賽中,用木頭打造的龍舟表現最好。因為木頭在水中的靈活性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
然而,鄧繼勇承認,傳統龍舟的建造很麻煩,也賺不了多少錢。
鄧繼勇表示,打造龍舟的工作不僅具有季節性,而且又累又臟。
他的同事大多都生于70年代,鄧繼勇認為他們是龍舟生意的最后一代人。
他說,“我沒有受過多少教育,造船、建筑業以及種花是我們村的主要生意。”
他有一兒一女在上高中,他希望兒女能好好學習,以后找一個更好的工作。
然而,當一艘龍舟完工以及被客戶稱贊時,他還是會有成就感。在龍舟比賽時,他會把他們廠造的龍舟與其他廠的作對比。
有時,他也會加入到比賽中。
他說,“龍舟比賽令我高興、興奮。”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orobotics.cn/china/2011-06/03/content_12633419.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李文芳 編譯 張斯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