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8月6日評論版頭條文章:7月份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7%(這是2009年3月以來29個月新低),環比回落0.2個百分點,比市場預期的要好,但也顯示過快的經濟增長有所放緩。如果7月份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即CPI)在6月份見頂之后升幅也將放緩,那么政府就會認為今年宏觀調控任務已經達到,下半年央行貨幣政策緊縮可能要比上半年有所松動了。這是早幾年政府慣常的一種思維態勢,即只要經濟增長有所放緩,政策的調整很快就會出臺。
但是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國內房地產泡沫吹大,國內經濟面臨的風險增加,為了保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已經成了中央政府決策者的共識。這種共識不僅從最近中央的會議中可看到,而且在溫州動車慘劇事件發生之后的反思,更是會強化這個共識。PMI增長回落并非什么大事,這基本上是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所要的結果。因為,只有把2009-2010年那種“超高速”的經濟增長逐漸回歸常態,才能保證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從政府最近所強調的事情來看,當前國內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任務仍然是穩定物價,即如何減緩下半年的通貨膨脹壓力。那么當前的通貨膨脹的壓力有多大?下半年的通貨膨脹能不能回歸到政府所希望的水平上?如果能,原因是什么?如果不能,我們應該的辦法是什么?
根據市場上不少機構的預測,7月份的CPI仍然會接近6月份的6.4%水平。但有機構認為7月份的CPI在創新高之后,隨之下半年會逐漸回落,即國內CPI在7月份見頂;也有機構認為7月份的CPI在創出新高之后,其上升的態勢并沒有改變,而且這種上升的態勢會維持在下半年這段時間里。
當然,從商務部及農業部已經公布的數據來看,7月份農產品及食品的價格上漲已經會低于6月份,豬肉價格快速上漲的趨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同時,發改委也曾宣布,為了穩定物價曾出臺170多項指導意見。政府一定會采取不同行政手段來穩定物價。如果這樣,即使看上去有些物價是穩定了,但會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以行政干預物價變化已經證明是不可能的。因此,下半年的通貨膨脹壓力是否得到緩解仍然是十分令人質疑的。
首先,我們這幾年的通貨膨脹治理,多以是采取什么商品價格上漲得快,就采取行政的方式讓這些商品的價格穩定下來,而沒有從根本上來了解這些商品上漲趨勢及運作機理。比如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就希望通過增加產品的供給,加快商品流通的方式來達到遏制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的目的。豬肉的價格上漲,就要求加大對生豬生產的投入增加生豬供給來遏制其價格上漲。但是,實際上,除了這次豬肉的價格上漲是有供求關系變化問題之后,早些時候的不少農產品及食品的價格上漲是在供求關系沒有發生多少變化的情況下出現的。如果商品供求沒有發生多少變化,而價格卻快速上漲了,那么供給增加最多對價格影響都是不大的。
比如說,這幾年國內房價快速飚升,政府出臺的房地產政策總是希望增加住房的供給來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但實際上從2003年開始,住房的供給增長了好幾倍,但房價仍然在快速飚升。何也?因為,住房是一種兩棲產品,即是投資品也是消費品。而這兩類商品的供求關系、定價基礎、價格運行機制等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住房是投資品,其融資條件優越,比如信貸可獲得性容易、成本低、杠桿率高、住房賺錢效應十分明顯、市場預期房價一直上漲,那么無論生產多少住房都會是供不應求的。住房生產得越多,投資者越是會瘋狂,房價越是會飚升。
同樣,今年上半年不少商品的價格上漲很快,并非是這些商品的供求發生多少變化,而且整個價格水平全面上升帶動這些商品價格也上漲。比如上半年農產品及食品的價格上漲得比較快,并非是由于全國農產品和食品的供求緊缺而導致價格上漲,而上游產品的價格上漲已經很長時間,最后才漲農產品及食品的價格上來。而中國這種以食品為主導的CPI統計體系,只有當食品價格上漲較快時,才會反映出國內通貨膨脹較高的水平。這就是多年來我一直強調的基本問題。因此,政府決策者一定要清楚,這一輪的物價快速上漲,最為根本的是早兩年的貨幣發行過多過濫。早兩年銀行泛濫的信貸,先是把住房價格快速推高,然后快速飚升的住房價格一定會通過市場機制傳導到整個經濟生活。當國內物價上漲到了農產品及食品時,那就意味著整個國內物價水平全面上升了。
可以說,對于當前的物價水平,表面上看是有些人所謂的結構性上漲,即主要是由食品和居住類價格上漲所引起的。但實際上,這種結構性的價格上漲早就向全面上漲轉化。今年以來,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通信等四大類消費品價格基本上都處于上漲態勢下,物價水平全面上升的態勢十分明顯。如果國內物價出現整體性上漲,而又不從根源上入手來遏制(比如信貸及房價),那么過高的通貨膨脹要得到遏制是不容易的。
因此,對于下半年的物價水平,農產品及食品的價格仍然會維持在高位運行,短期內要想讓這些商品的價格回落并非易事。即使最近豬肉的價格有少許下降,但生豬的生產周期需要近一年。而且當整個物價水平最后上漲到農產品及食品后,并不意味著農產品及食品的價格上漲開始見頂,反之很可能是新一輪的價格上漲開始。再加上全球糧食庫存下降,更是增加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如果下半年國內農產品及食品的價格不快速回落,要想CPI下降是不可能的。還有,盡管上半年央行收緊流動性的政策有一定成效,但是流動性總體過剩的局面并沒有改變,物價上漲的貨幣條件和基礎仍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早幾年快速飚升的房價依然堅挺而沒有向下調整。這就是今年的PPI為何一直在上漲的關鍵所在。如果整個市場上游產品的價格在較快上漲,最末端的農產品及食品的價格仍然維持在高位運行,那么處于中游的產品豈能價格不漲呢?
可見,要說7月份CPI見頂還言之過早,下半年CPI仍然會處于高位運行。這種態勢會持續。如果政府真正能夠看到這次CPI上漲根源,對癥下藥或許處于高位CPI會逐漸地回落,否則,由貨幣發行過多、房價快速飚升、整體性價格上漲而引起的CPI全面上升,要想回落并非易事。(作者 易憲容 編輯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