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6日報道:
引言
越來越多的孩子假期“宅”家中,跟許多80后、70后甚至更年長的父輩們相比,如今的孩子們和朋友們戶外游戲的時間少了許多,陪伴他們的,更多是網絡游戲還有那些藏在屏幕后面的“虛擬”玩伴兒們。很多專家擔心,這樣的童年對孩子們的成長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北京,已過午夜,14歲的余坤還在網上玩在線游戲。在他們班級的QQ聊天群里,還有另外一位同學也還在網上游蕩。余坤的爸爸媽媽已經早早入睡,第二天清晨還有一天的工作等著他們,夫妻倆都沒察覺兒子還在他的小房間上網。這是余坤今年暑假的最后幾天,開學后他就要上初二了。但這最后幾天的深夜“沖浪”,并不是假期前肆無忌憚的放縱,他和他的很多同學們都已經把上網當成了業余生活最尋常的一部分。
余坤通過QQ告訴記者:“假期也沒什么好玩的,一個半月的假,挺長的。我們年紀還有點小,父母不可能有太多時間跟我們玩。我們想出去遠的地方旅行他們又不同意,怕不安全。”余坤在班上有三個關系不錯的同學,但幾個人的家距離都挺遠。“平時我們聚在一塊兒的時候也就是去一下美術館或者公園什么的,但也不能總去吧,那太無聊了,這些地方我們都見了十幾年了。”
和戶外有限的活動相比,余坤和他的朋友們更喜歡上網。他說:“很有游戲都是可以集體玩的。在家里就能和朋友們聊天,還能一起互動,多好啊,為什么不待家里玩兒呢?”
家長們對于孩子逐漸變化的業余生活也開始有了擔心。
湖南長沙的楊瑾蘭這幾天正愁兒子明年的中考。家里已經給15歲的兒子定下了目標是湖南最好的中學之一——長郡中學。對于楊瑾蘭來說,孩子的成績不是大問題,讓她頭疼的是兒子厚厚的眼鏡片和超標的體重。她身高一米七的兒子現在已經快180斤了。過度的肥胖讓孩子的體育成績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也就意味著孩子上好高中的籌碼又減了一些。“他80%左右的時間都在家里,很少出去運動,要么看書要么上網。出去玩我們怕他交壞朋友,老在家里也不是辦法。我們小區里一般都是幼兒園的小孩比較常聚在一起,像他這么大的孩子現在都各玩各的,很少一起做點什么,”楊瑾蘭說。
更多的擔憂
離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云南省,孩子們出門玩耍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昆明某高中80后老師陳楠告訴記者,現在孩子們的童年生活和他們那個時候太不一樣了。“他們比我們那時候學習壓力大多了,出去玩的機會也少了。我們那時候基本上下課以后就出去外面玩,童年就沒有電腦這種東西,我們的家庭作業也挺少的。串門子也是常有的事兒,有時候還會去外面抓蟲子,釣魚,這些好玩的東西估計現在的孩子們都沒機會碰了。”陳楠說,沒有網絡的生活反而和朋友關系更近了,他覺得人和人面對面的相處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上海市12355青少年公共服務平臺8月7日發布的一項報告稱,六成以上中小學生,假期生活的一半時間是在家中度過。“宅家”的日子里,有一半的時間都泡在網上。
在天津,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聯合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對該市大中小學近500名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近7成學生在暑假期間通過網絡進行社交活動,每日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甚至有15%的學生,自暑假開始就從未走出過家門,一直“泡”在網上。
盡管“宅家”現在越來越普遍,家長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會成為一個問題。但是專家們位家長提了個醒。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0年進行了第三次“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該調查覆蓋了全國10個省,發現網絡已成為少年兒童與朋友交流、聯系的普遍平臺,是他們人際關系建構的重要途徑。在近6千名被調查的學生中,有一半以上經常或有時在網上跟同學朋友等熟人聊天。
該中心分別在1999年和2005年做過同樣的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到2010年間,使用網絡的青少年增加了三倍。2005年,只有2.6%的孩子會從網絡獲取最新的信息,這個比例五年之后增長到了11.5%。
一位北京的媽媽在采訪中對我們抱怨孩子和自己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她說:“女兒上小學的時候都會把一些小秘密告訴我,現在上中學之后,好多業余時間都在上網。我特別擔心她有網癮,然后厭學。”
“宅”背后的問題
很多家長們還沒有意識到“宅家”上網的習慣會給孩子帶來,但一些專業研究已經發現了長時間上網給孩子們造成的負面影響。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謝新洲等人在2010年5月發布了一項,名為“互聯網問題系列調研”的報告。報告顯示,目前已有大約20%的網民因上網而減少了與父母的日常交流時間,近3成的網民因上網而減少了與親戚、鄰居的日常交往時間。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課題組2008年發布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在過去的一二十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該研究收集了約10萬年少年的心理健康數據,結果發現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慮得分增加了約8%;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約7%;另一方面,一些積極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在逐漸下降,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
參與課題研究的辛自強教授表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滑與社會變遷有關,但是其他的方面,諸如孩子們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的變化也是不容忽視的。他強調,家長對孩子的監督和輔導很關鍵,對于13歲以下的孩子,家長的幫助尤其重要。
“宅”現象并非中國獨有
在“宅童”增長這個問題上,中國并不是特例。英國BBC今年5月發布了一則調查報告,指出新時代的青年宅化度太高,而鍛煉水平令人擔憂。該報告來自于英國鐵人三項賽協會對于1500名6到15歲的英國90后青少年。調查顯示:大約有10%的孩子不會騎自行車,15%的孩子不會游泳。盡管1/3的孩子沒有自己的自行車,但他們當中有80%的人有一臺以上游戲機,70%都有手機。超過一半的被訪者承認他們從來都沒和父母一起做過體育運動。
在美國,情況也并不樂觀。8月份在華盛頓召開的美國心理協會第119屆年度大會上,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拉里?羅森博士展示了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了一些使用Facebook的令人苦惱的影響,除了表現出自戀傾向外,青少年顯示出更多其他的心理紊亂癥狀,包括反社交舉動、狂熱和激進傾向。同樣,每天過度使用媒體和技術,對他們未來的身體健康也會產生影響。調查也顯示,Facebook讓人注意力分散,影響學習。中學、高中和大學的學生,往往每隔15分鐘就查看Facebook的學生學習成績不高。
北京回龍觀醫院的心理專家南振國主任告訴記者,長時間“宅”家,不經常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對孩子的成長并不好。會給他們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起到負面作用。
人民日報今年曾經報道,目前我國已有3000萬青少年兒童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約1/5的孩子有抑郁傾向,自閉、自私、溝通障礙、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情況在青少年身上廣泛存在。在眾多的原因中,過重的學業壓力和日趨減少的人際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南主任鼓勵家長們積極地對孩子的網上交際進行指導,防止孩子花過多的時間上網。他說:“家長們至少應該先了解目前的一些新話題和新技術,知道現在的孩子都在干什么,這樣說服他們也才比較容易。和家人的溝通非常重要,家長們應該多溝通多傾聽,傾聽的時間應該是說教時間的5倍以上。”
積極的一面
雖然有不少負面影響,孩子們“宅”家上網還是有它積極的意義。拉里?羅森博士的研究發現,常常上facebook或者類似網站的年輕人會對他們的網友表現得比較仁慈。另外,網絡社交還能幫助一些年輕人用一種讓他們更舒服的方式去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同時也能讓年輕人學到更多知識。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們也更愿意鼓勵孩子們在假期或課外多進行戶外運動或者旅行。在美國,青少年業余時間到醫院、游客服務中心等地做義工非常普遍。德國的孩子則愿意用假期去旅行。
在中國,夏令營近年來獲得了很多家長和孩子的青睞。除了以前傳統的外語夏令營和國內游夏令營,有的城市現在還推出了形式多樣的特色夏令營,比如拓展或者國外主體游等等。在安徽,有旅行社還推出了高爾夫夏令營。據了解,大部分夏令營的價格都在2到3千左右。而對于一些負擔不起高價夏令營的家庭來說,社區的小型活動成為了更好的選擇。很多社區為孩子們過暑假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體育比賽、文娛活動等等。
英文原文請見:http://www.orobotics.cn/cndy/2011-09/06/content_13626333.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楊萬麗 編輯 鄧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