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雖然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但湖南企業在國際舞臺上風頭不減,為2008年湖南外經工作奉獻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今年世界經濟環境將更加復雜,湖南省副省長甘霖鼓勵湖南企業抓住危機中蘊含的發展機遇,大膽謹慎地走出去進行跨國經營,不失時機地獲取戰略資源,加快湖南“走出去”戰略實施。
“2008年是湖南民營企業‘走出去’最旺的一年。”湖南省商務廳副廳長蔣懷章介紹,不僅有邵東民企抱團在老撾投資興業,掛牌成立湖南老撾商會,成為湖南第一家境外企業商會;更有長沙、湘潭的外經企業在非洲開發鈷銅資源運回國內,加工成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日韓,真正實現了“走出去”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嘗試。湖南迄今共有境外企業206個,合同投資額累計12億美元,中方合同投資額6.6億美元。
同時,“2008年也是湖南大型國有企業海外并鉤大手筆的一年。”蔣懷章說,2008年,先后有中聯重科斥資1.6億歐元收購意大利CIFA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工程機械制造供應商;湘潭電機與世界500強美國鐵姆肯公司合作制造風力發電機機組主軸承;南車時代收購加拿大Dynex Power公司,成為亞洲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基地;湖南有色再以7000萬澳元認購愛博股份。這一系列跨國并購動作使湖南企業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真正實現了“走出去”參與對全球資源的整合行動。
“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和市場萎縮,給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也給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湖南省副省長甘霖在分析今年的形勢時表示。在她看來,國際資源、能源價格大幅下跌,有利于國際礦產資源的開發儲備;而且,世界范圍內企業資產價格跌落,發達國家對外來投資審查的尺度趨于寬松,有利于開展跨國并購,獲得技術、人才和市場渠道;還有就是一些國家相繼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也可能創造新的投資和合作機會。
成思危副委員長最近在一次我國企業“走出去”研討會上分析指出,中國企業“走出去”一般有四個步驟:一是在境外尋找產品的銷售代理,二是在境外開設以銷售為主的辦事處,三是在境外獨資或者合資設立公司,四是實行國際化經營的跨國公司。按照這一分類,湖南大多數“走出去”企業還處于前三個階段,但也有一些優勢企業,比如三一、中聯、遠大、有色、華菱等,已經走過了前三個階段,開始成長為有一定實力和影響的跨國企業。
“這些企業是湖南新型工業化的希望所在”, 甘霖要求湖南有關部門對其開展跨國經營進一步予以扶持,不斷加以發展壯大;同時要鼓勵和支持更多的湖南企業大膽走出去,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加快發展,培育出更多的跨國企業。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馮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