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線 > 遼寧
![]() |
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專訪 2009-07-30 09:08
![]() 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 近日,中國日報記者吳勇、劉策與巴斯夫大中華區管理董事會董事長關志華,就生態保護、企業社會責任等話題進行了交流。 記者:您如何看待巴斯夫在大中華區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對巴斯夫在中國的發展規劃? 關志華:回顧過去的30年,我們走的相對來說比較快。在86年,我們就有第一個合資企業。到90年代,我們就提出超越跨國公司作為一個“超國際公司”的理念。因為這個市場越來越國際化、全球化,但是不僅是市場,所有的責任和機遇也都是全球化的。所以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尤其是中國的發展,是帶動全球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因此這種全球化要有全球的責任,有全球的關注。全球不同地方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考慮到環保、生態的發展,同時也要考慮到對當地社會的責任。所以我們實現重大投資項目的過程中,也注意到每一個項目的環境保護,以及我們對當地的社區、政府和公眾應該付出的一個社會責任。 走到今天,不能說我們做的最好,而是每一件事都考慮到這樣的平衡發展。所以我們未來的發展,還是朝同樣的方向,不會有很大的改變。但是會做的更深化。在經濟活動的同時,我們對生態保護、對社會責任也是同時在發展的。而我們對生態保護和社會責任的投入,本身也是我們經濟活動的一個契機。 記者:提到化工企業,人們往往把它跟污染聯系起來。作為全球知名化工企業,巴斯夫如何平衡環境保護與企業生產之間的矛盾? 關志華:簡單的來說,一般傳統的化工企業的形象就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高風險。可能這是真的,但是我們怎么樣用科學的方法管理?沒有事情是完全沒有風險的。每個人都希望買一部汽車,其實汽車后面的汽油箱就是一個炸彈,它隨時都會爆。但是我們不會擔心,因為我們相信這部車是很安全的。所以這就是我們怎么樣使用、運用科學的問題。 所以化工行業,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要考慮到安全、環保。從一開始就會考慮到風險在哪里,能不能把高風險的東西改變過來。如果從設計、研發就把相對高風險的降低,以后就沒有那么多問題了。如果不行,那怎樣保護?比如遇到泄露,怎樣把它控制在一個范圍而不影響別人?同時,怎么用設計和日常監控,怎樣確保萬一發生事故,可以把它隔離。其次就是怎樣訓練員工的操作。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好,缺少某一個部分就會造成很大的困難。 如果你做了那么多努力,還發生事故怎么辦?那就需要有預案和溝通。跟旁邊的居民講清楚我們是生產什么的,什么是居民需要關注的,他的風險我們怎么樣降到最低。但是萬一發生事故,那么居民應該怎么處理。這樣一連串的東西都有非常科學的管理方法。 記者:您之前說過經濟下滑時候是公司并購的好時機,最近朗賽(Lanxess)收購了江蘇的一家化工廠,巴斯夫在中國有類似計劃嗎? 關志華:不是收購。巴斯夫不斷在優化我們自己的生產、產品的組合。所以其實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是不斷地在重組、收購。目前我們今年一個重大的收購案就是收購瑞士的汽巴公司。汽巴在中國也有14家企業,7個生產點,1個研發中心,約650個員工。也不少,我們現在還在消化。 記者:整合瑞士汽巴控股公司(Ciba)在中國業務的進展如何? 記者:我們從4月到6月做更進一步的了解,進而能夠更容易的把他們并到我們子公司的架構。同時我們在今年年初已經把公司一部分相關的業務做適當的重組。現在很順利。預計明年初,整個全球主要的并購部分應該就完成了。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在建筑化學、建筑材料,相對來說積極地收購國內比較小的企業。一是看到中國的建筑行業在不斷地發展,希望通過我們對化學的了解以及通過化學的改造,使這些化學建材能夠更環保,更符合節能減排的需求。這是我們希望能夠推動的建筑化學的一部分。如果適當的話我們還會繼續做。因為建材的業務是非常地區化的,很多東西不能運到太遠的地方。我們現在全國有14個生產點,都是化學建材,包括有些很小規模的。 記者:在實現經濟目標的同時,企業社會責任一直是巴斯夫十分重視的。在這方面,巴斯夫有哪些計劃?尤其是針對亞太地區和中國的? 關志華:我們有很多這方面的計劃。教育方面的,從小學的小小化學家,到大學生、研究生都有項目。我們幫助中國研究生的研發項目超過50個,超過1000個研究生從中受益,比如他們出國參與各種學習交流。另外,從2003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魅力化學”課程很成功,用深入淺出的方法來介紹化學能夠幫我們在生活中做什么樣的貢獻。同時我們每年都舉辦大學生的夏令營,尤其是針對念化學、化工的。通常是大三的學生,請他們用一周的時間到上海來聽講座、互動交流,到不同的工廠去體驗。這些都是跟教育有關的。 還有我們正在積極推動的就是通過供應鏈企業,包括我們的供應商、服務商、客戶,共同圍繞自己工業的范圍,帶動各自的供應鏈企業關注整個和諧新發展。這就是我們巴斯夫提出來的“1+3”企業社會責任。1是一個企業,一個成熟的企業,他推動三家企業,這三家是上中下游的整個供應鏈:他的供貨商、服務商和客戶。 這樣我們希望把這個雪球越滾越大。我們是這個“1+3”活動的發起人,在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委員會這個平臺去推動,目前大概有60家公司。 我們希望不但把自己的社會責任做好,同時也推動,讓更多的人來做好社會責任。 編輯:鄧京荊 肖冠男 來源: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記者 吳勇 劉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