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中心的年會上,專家和旅游實業家們圍繞國家今年出臺的41號文件展開了熱烈討論。在41號文件中,國家首次將旅游業發展的重點由入境游轉變為國內旅游,對此專家們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吳浩認為,雖然受到經濟危機的打擊,但是根據國家旅游局的數據,大部分省份的入境游還是有增長。旅游業受到的打擊遠遠低于出口受到的打擊。所以,入境游仍然大有可為。
“從國外進來的財富才是財富的增量。”吳浩認為。
中國旅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魏小安則持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現在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富裕階層都選擇出境游,所以不拉自動;入境游現在是大幅下挫,所以要加大力度拉動國內旅游。”
與會的實業家們則提了更多微觀上的問題。海航旅業總裁馬國華認為,旅游業務可以界定為三類:外國人在中國,中國人在外國,一類中國人在中國。目前80%的業務是中國人在中國,也就是學者們討論的國內旅游。
另外,馬國華總裁還提出了另外一種界定:從距離的角度上講,旅游可以分為周邊游、一日游,以及跨省的長途旅行。其中,近距離旅游不是海航旅業擅長的產品,因為海航旅游主要跟航空相關。
“如果以去年中國民航的票價水平和公里水平比較的話,我做的整個旅游產品在1000塊錢以上,旅行距離1000公里以上,這是海航旅業的定義。”馬國華對自己的業務做了清晰的定位。
陜西旅游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小可則提出了一個更加嚴肅的問題:目前旅游盡管發展很快,但是缺乏一部法律來規范,這導致國內旅游很難健康有序地發展。
但是張小可也承認了制定旅游法的難度:“旅游跟其他產業的不同是沒有一個明確的邊界,所以真正制定起來難度很大;但是必須有。”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王超)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