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考生從下放農場到高考考場,臨考試前揣個雞蛋;80、90年代,既沒有補習班也沒有營養餐,上考場如同進課堂;00年代,補習課逐漸興起,爸媽親自送到考場;到了高考新世紀,補習班、營養餐風靡,考前住酒店,爸媽私家車送考場,考后第二天報旅游團……
今年是恢復高考36周年。但其實中國的高考制度建立于1952年,已經走過61個年頭,期間有過反復和中斷。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1萬高校畢業生,到今天的699萬,從100個考生只錄取四五個人,到今天10名考生中能有6個考上大學,60余年足以改變幾代人的容顏,千百萬經歷過高考的人心中都刻下了它的深深烙印。
高考備考成本:30年漲超8萬倍
“70年代一本練習題,一碗綠豆湯,高考花費5毛錢;80年代考前買套好文具,花費10元錢;90年代買復習資料,喝媽媽熬的雞湯,花費350元;00年代請家教、租賓館,高考花費5000元;10年代請一對一補課、訂營養餐,租學區房花費4萬元……”近來,網上流傳的“高考成本變化示意圖”,勾起了幾代人對于高考的回憶。
隨著高考成本的逐年遞增,學生、家長的精神壓力也在逐年增加。“過去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雖說這橋已經寬多了,但是一旦沒過去那就是沒出路,大學畢業都找不到工作,更別提連大學都沒考上的。”一位家長如是說。
對獨生子女過高的期望、對孩子未來的擔憂、競爭不斷加劇的就業環境,刺激著家長對高考的無底線投入,高考最終成了一場愈演愈烈的“軍備競賽”,家長仿佛只有不斷掏錢才能安心。在未來的日子里,高考成本還有多少上漲空間,誰也說不好。
高校錄取率:由4.8%激增至75%
據統計,1977年,高考錄取27萬人,考生570萬,錄取比例4.8%;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始自1999年,按當年統計,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60萬人,比1998年增加了52萬人,增幅高達48%。而到了2012年,錄取685萬人,考生915萬,錄取比例達75%。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考大學已不是當年的千軍萬馬擠獨木橋。有學者認為,把當前大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學風浮躁、教學質量下降、就業難等等,不分青紅皂白通通歸咎于擴招,也是不公平的。
數字反映出的巨大變化,不僅僅是高考制度的變遷,更是社會心態的變化。這些內容,都會成為每一代人的特有記憶。加之高考前后的喜怒哀樂,共同構成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