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5輕型運輸機
·“三步走”沒有走好
據了解,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央對民用飛機工業發展制定了“三步走計劃”:第一步是裝配和部分制造支干線飛機,當時主要是裝配麥道80/90系列飛機,由麥道提供技術;第二步與國外合作,聯合設計研制100座級飛機;第三步是2010年實現自行設計、制造180座級干線飛機。可惜的是,“三步走”沒有走下去。
“運十”項目下馬后,中美合作的“麥道項目”作為國內研制大飛機的一種延續又進行了近十年,從1985年3月至1994年10月,國內共組裝了35架麥道82,其中返銷美國5架。1992年3月,中美開始合作生產麥道90,機體的國產化程度達到70%。1996年,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空客、新加坡科技簽約了聯合設計生產100座級飛機AE-100的協議。1997年8月,波音并購了麥道公司,麥道90項目在生產試飛兩架后就倉促結束。1998年,空客終止了AE-100項目。于是,一切有關大飛機的研制工作徹底停滯。按照當時的價格計算,麥道90虧損了5億美元。
但不容否認的是,“正是因為有了研制‘運十’的基礎,才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美飛機項目的合作。盡管我們自己研制的大飛機沒有形成產業,但研制大飛機的技術和制造基礎得以延續。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有能力造大飛機、并有設計大飛機潛力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國家發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分析說。
作為國務院組織的“大飛機項目論證組”成員,王超平和高梁等專家表示,“運十”工程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一頁,應認真總結這段歷史而不應回避。“運十”如同兩彈一星,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高梁指出,“運十”下馬之后,關于大飛機的討論一直在進行。由于麥道和“AE-100”項目的挫折,“十五”計劃沒有再安排大飛機項目,而把重點放在發展支線飛機上。但是,由于大型飛機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戰略意義,制定“十一五”規劃時,領導層面臨著新的歷史抉擇:中國要不要自主研發大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