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難以超越美國
在21世紀上半葉的大國體系中,有可能與美國在國家戰略能力上一比的,只有中國和印度兩國。中印人口數量多于美國且還在增長中,兩國也都在致力于經濟和社會全方位發展,在物質文明類型上,兩國與美國已沒有分別且將會逐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到2050年追上美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然而,這種預測并沒有考慮中印等國在今后一些年份中的產業與人口變化。從長遠來看,支撐一個國家財富和戰略能力增長的,在于其物質再生產與人口再生產能力。中國要與美國“平起平坐”,就必須在未來年份內,實現物質再生產方面的產業和技術升級,要由現在偏重于一般消費品生產,轉變為在裝備重工和前沿高新技術上也與世界領先國家無分高下。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面臨的形勢并不是在改善而是在惡化。物質再生產是受人口再生產狀況制約的,在未來一二十年內,中國人口再生產將由現在對美國的優勢轉為劣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與美國到2050年將一直保持人口增長不同,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就將面臨人口下降。這是由中國目前低于1.8的總和出生率決定的,按照一些人口學者的計算,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降至1.22~1.27,大大低于美國2.1的水平。由此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久之后就將超過美國。中國2005~2006年的1%人口抽樣檢查表明,中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過億,業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中位年齡為33歲,美國為36歲,目前中國人口還比美國年輕。但再過十幾年時間,到2025年,中國中位年齡就將達到40歲,美國不到39歲,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將比美國嚴重。而到2025年以后,中國人口還將加速老化,中位年齡提升的速度更甚美國,到2050年,美國人口將顯著比中國年輕。
老齡化將意味什么?全社會需要靠社會保障基金來養老的人越來越多,創造財富的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將越來越小,國家發展活力不僅因此降低,還將使國民收入中用于物質再生產的部分,不得不極大壓縮。這一方面將使中國近20余年來主要基于廉價勞動力的經濟類型,因勞動人口減少而不可持續,另一方面又將嚴重制約中國將國民收入投資用于產業升級和擺脫單純的體力經濟。這種情況已不再只是預測,而是正在展開的現實。鑒于此,對“中國崛起”、“中國復興”、“中國世紀”之類的詞語和說法,太過當真不免就有陷入馬克斯·韋伯所說的“軟乎乎的幸福主義”之嫌,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現。實際上,這不過是靜態地以中國目前的資源條件,特別是人力資源條件來判斷中國未來發展。而2015年后中國的人力資源情況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就將極其可能完全不同于現在看到的情況。到時中國發展成本急劇上升,用于投資的財富將越來越少,還能不能保持目前的發展速度,不能不打上一個問號。
而對印度來說,雖然其出生率目前比中美要高,但相比美國,它同樣在人口上存在兩個劣勢:一個是印度與中國一樣,不太可能吸引很多移民,這樣,它也有可能在2050年之前,人口就開始下降,而且也將步中國之后10年左右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50年,其老齡化程度也會比美國為大。另一個是,印度人口的種族和文化構成比美國還要復雜,不同種族和信仰間的差異也更難融合,這對印度國家戰略能力的提升,也是很大阻礙。
年輕的國家總是會比年老的國家更有活力,而一個逐漸老去的國家,要想追上將比自己年輕的國家,無異天方夜譚。攤開2050年之際的世界政治地圖,美國非常可能仍保持現在看到的優勢,其實力只會相對下降,而不會絕對下降,而且下降幅度不會很大。這意味著從現在起就關注美國衰落,并沒有太大意義。到2050年,在有廣泛影響力的大國中,美國的年輕人口比例最高,人口構成最為合理,美國人口將比中國和印度都要年輕。美國人口相對合理的年齡結構,將抵消它在人口數量上相對中印兩國的劣勢。而中印兩國由于人口老化嚴重,其用于物質和財富再生產的國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將明顯低于美國,物質和財富再生產的能力,因此將弱于美國。如果仍然不斷吸引高素質移民的話,美國的人口優勢將更加明顯。
如果要說問題的話,美國人口將面臨的問題,是傳統WASP人口出生率不如其他族裔高,美國可能會在2050年“聯合國化”,也即將不存在主體人口和文化。當西班牙語和英語一樣在美國平起平坐,當有色人種、拉美族裔與撒克遜—盎格魯白人平分美國,當天主教和其他宗教信仰者在數量上超過傳統新教信仰者,美國內部也可能會產生深刻危機。不過,這種情況在2050年之際出現的可能性并不大。有鑒于此,今天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在津津樂道自身的“崛起”、“復興”時,一定要對未來長時間內的大國圖譜抱有清醒認識。(來源:南風窗 作者: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