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歷史中人物的命運
中國海軍的建立要追溯到洋務運動海防籌議時期,“一部海軍史實際上也是晚清以來中國社會歷史的縮影。”在黃傳會看來,史學家更重視對宏觀歷史事件的描述,而“文學家更關注筆下人物的命運”。“過去總是從宏觀入手寫史,《史記》中關注人物命運、竭力展示人物性格的‘史記傳統’漸被遺忘。”舟欲行說。
關注人物命運,使作者的足跡遍及每一個可能隱藏著歷史真相的角落。在丁汝昌的家鄉,他們找到當事人描述1958年扒丁墳時的情景:被認定藏有金銀珠寶的北洋水師提督墓穴,內里竟空空如也。人們把棺材板拆開做了板凳,卻將尸體拋擲近旁的水塘。那時,作者甚至親自下水,試圖尋到些“蛛絲馬跡”。
除了挖掘這些“鮮活”,也“決不能簡單地給人物蓋棺論定”。描寫李鴻章兵敗后被人攙扶走進賢良寺的段落,深刻的理解與同情流淌在字里行間:“個人無法左右一個時代或一場戰爭,他的很多行為不能只歸結于個人原因”。在黃傳會眼中,“李鴻章是個極復雜的人物,不能簡單地用二分法判定。”
甚至,對“無名小卒”的命運,他們也從未放棄過關注。辛亥革命后,一群當時參與起義的人莫名消失,“不把他們的命運及歸宿弄清楚,就無法解釋歷史。”經多方追蹤,他們終于找到其中曾是秋瑾義弟的一位,進而尋訪到幾乎所有的人。
“史學家關注人物做了什么,而我們更關注這件事與他性格的養成、歷史身份間的關系。”舟欲行認為,關注人物命運,就要“從最細微處入手,分析人物為什么在特定時刻做出特定選擇,而這些可能更接近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