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頓爆炸
1984年10月12日是瑪格麗特·撒切爾59歲生日的前一天,愛爾蘭共和軍在布萊頓( Brighton )保守黨大會的會場賓館制造了爆炸案,撒切爾幸免遇難。
冷戰(zhàn)
撒切爾上臺后,一改西方勢力此前的對蘇和華約集團的“緩和政策”(dtente)。首次出任首相期間,她就贊成北約同意美國在歐洲部署導彈的決議。撒切爾積極支持里根的對蘇政策,但同時,她也是西方第一位對戈爾巴喬夫擺出友善姿態(tài)的國家領導人。撒切爾在就任首相期間見證冷戰(zhàn)的終結。
一些和撒切爾夫人持相同觀點的人士認為,無論是擺出威懾姿態(tài)還是緩和姿態(tài),撒切爾都為西方陣營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核威懾
1982年3月,撒切爾同意政府撥款為英國戰(zhàn)略核力量更新現(xiàn)代化裝備。
香港
1984年,撒切爾訪問中國,并在12月19日與鄧小平簽訂了《中英聯(lián)合聲明》,英國政府在聲明中承諾,1997年7月1日把香港主權歸還給中國。
空襲利比亞
1986年4月,撒切爾同意美軍借用英軍基地空襲利比亞。民調顯示,此舉遭到國內三分之二人的反對。
1987年大選
第三次執(zhí)政 (1987年-1990年)
環(huán)境問題
撒切爾夫人曾經(jīng)是位化學家,她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公開關注環(huán)境問題。她還于1988年發(fā)表了一次關于全球變暖、臭氧層變薄和酸雨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