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著名的地藏菩薩道場,佛教歷史悠久,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獨特,區位優勢明顯,旅游產業基礎和優勢得天獨厚。景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面積174平方公里,實轄面積6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萬人。寺廟99座,其中國家級重點寺廟9座,省級重點寺廟30座,僧眾近千人。
“十一五”以來,九華山黨工委、管委會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世界一流旅游勝地和國際著名佛教圣地的奮斗目標,堅持創新為上、保護為先、發展為要、民生為重,硬軟兼治、建管并重,內外結合、上下聯動,景鄉統籌、農旅一體,旅游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景區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綜合實力大提升。“十一五”期間,景區游客量年均增長31%以上。旅游收入年均增長56%以上。財政收入年均增長43%以上。招商引資年均增長33%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67%以上。 “十二五”以來,旅游發展形勢喜人,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183.62萬人次,增長16.81%;旅游收入19.38億元,增長22.54%;財政收入1.16億元,增長23.1%;固定資產投資1.16億元,增長18.15%。今年春節黃金周接待游客29.6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18億元,再度刷新歷史記錄,接待指標穩趨全省首位。
——品牌建設大成果。2006年,景區首批列入《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被批準為“數字景區”試點單位之一;200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09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入選國家地質公園名錄。2007年以來,景區先后被世界休閑等組織評為“中國十大佛教文化旅游勝地”、“2008中國四大休閑名山”、“2009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勝地”、“2010中國網民最關注的十大旅游景區”、“2012年度全省十佳旅游景區”。與此同時,景區管委會先后獲得全國旅游系統先進集體、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工作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
——資源保護大成效。規劃管理得到加強。修編了景區總體規劃和九華街區整治規劃,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規劃體系,為景區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護林防火成績突出,連續27年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森林覆蓋率達76.3%,林木綠化率達76.8%。生態建設成效明顯,成功創建ISO14000國家示范區,新建2座污水處理廠,在全省率先組建村級環衛隊伍,農村環境整治“451”工程縱深推進,生態文明逐漸形成。文物保護取得突破,現有省級文保單位8處,國保單位4處,九華山廟會、九華山佛教音樂已分別被列入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區面貌大變化。累計投入60余億元,實行山上整治、山下開發,全面推進景區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建設。九華街區先后拆除沿街商鋪、臨時攤棚等各類建筑物20余萬平方米,建成3個游客服務中心和一批休閑廣場和生態停車場,累計新增綠地8萬余平方米,恢復水面(系)5000余平方米,成功實現管理機構和部分駐山單位下遷,較好地恢復了“蓮花佛國”的清凈氛圍。九華街區環境整治工程于2007年被評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九華新區按照“山上游、山下住”的思路,全力加快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道路、管網、供水、供電、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基本健全,先后引進江蘇雨潤集團、香港遠航集團等投資興業,現有5座高星級酒店落戶,部分已對外營業。以學校、醫院、敬老院、居民點、廉租房等為主要內容的河西居民商住區也初步成型,承載能力明顯提升。
——旅游產品大升級。以99米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為中心的地藏王圣像景區建成開放。該景區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要求,邀請國內頂尖專家參與設計制作,運用國內乃至國際頂級建筑材料和技術手段,通過大氣雄渾的文化主題創新,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的地藏文化展示中心,同時積極開發夜游項目,彌補了同類景區旅游項目的空白。中國社科院發布2013年第一季《中國公民旅游關注度報告》中,該景區被評為5大新銳景區之一。與此同時,對花臺景區進行深度開發,建成了花臺索道,拓展了旅游空間。對全長5.5公里的九華河進行綜合開發,沿河旅游觀光帶即將形成,“山強水弱”、“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局面得到了較大改變。
——客原市場大拓展。從2005年起,連續9年投巨資在央視發布形象廣告。推進旅游與體育合作,先后冠名舉辦“九華杯?全國摩托艇錦標賽”、“九華杯?國際女子手球精英賽”,先后承辦木球、圍棋、象棋、登高等中國池州綠運會比賽項目。先后組織兩次“百家媒體看九華”活動,先后累計組團參加近百場旅游交易會。與黃山聯手打造“無障礙旅游區”,與其他佛教名山共同打造“四大佛山朝圣之旅”,在客源地設立旅游專賣店、辦事處,開通旅游直通車,建立了從省內到省外,從國內到國際,市場區域化、客源多元化較為明顯的市場格局。2011年境外游客達到15萬人次。
——旅游管理大優化。先后大規模開展交通市場、導游市場、香燭市場整治。組建了景區行政執法專門隊伍。對千余名接客大軍進行培訓、壓縮和規范,組建導游服務中心,實現了統一管理,有序經營。在全國率先發布實施佛事香燭省級標準,香燭市場秩序得到規范。扎實開展服務質量提升年活動,索道、纜車等單位紛紛達到省級質量管理最高標準。推進誠信體系建設,共有2家賓館榮膺省級5A優秀誠信旅游飯店,10家旅行社成為省級四星優秀誠信旅行社。加快建設數字景區,完成辦公自動化系統、九華山旅游網升級改版、LED信息聯播安裝傳輸和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系統以及安全監管系統建設, 建成統一的景區指揮調度中心,景區保護與管理進入信息化、科學化軌道。
——社會建設大進步。每年投入千萬元資金用于民生工程建設,實施內容、保障標準、覆蓋范圍等逐年拓展,一批民生工程走在全市甚至全省前列。新建了新學校、新醫院、廉租房、敬老院,全面實施農村低保、特困救助、大病救助、孤兒救助、重殘救助、就學救助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全力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大力實施農村環境整治“451”工程,九華鄉代村村村莊整治榮獲“安徽省人居環境范例獎”,已被評為“全國文明村”。深入開展“平安九華山”創建活動,扎實抓好游客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多年來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責任事故,成為全省首屆10個平安建設先進單位之一。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順利完成佛教協會第七屆理事會換屆,廣大佛教界人士在文明創建、招商引資、對外宣傳以及賑災救急、扶貧濟困、捐資助學、安老慰孤、資病助殘等活動中發揮出了積極作用,展現出了“人間佛教”的良好形象。
“十一五”以來的一段時期,是九華山風景區發展最快、變化最大、成效最好、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一個時期。通過“十一五”以來發展,景區基本形成山上山下功能分明、核心周邊聯動發展、硬件軟件完善配套的發展格局。“十二五”是九華山產業結構升級、社會結構優化、景區功能提升的一個關鍵時期。總體思路是:搶抓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理念,圍繞一個目標,突出兩大主線,實施五大戰略,建設六大名山。一個目標即建設世界一流旅游勝地和國際著名佛教道場目標。兩大主線即以文化創新為主線,推動跨越式發展;以文明創建為主線,推動包容式發展。五大戰略即景區擴容、空間引領,結構優化、素質引領,文化整合、項目引領,聯動發展、區域引領,以人為本、人才引領戰略,六大名山即大愿九華山、人文九華山、山水九華山、養生九華山、智能九華山、和諧九華山。到“十二五”末,爭取接待境內外游客10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0億元,其中境外游客超過35萬人次;財政收入1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接近15000元。
當前,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為九華山旅游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舞臺。未來一個時期,九華山將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省第九次黨代會、市第三次黨代會精神,搶抓歷史性發展機遇,全力推進景區建設向管理、農村向景區轉變、農民向居民等“三個轉變”,全力加快旅游國際化、景區智能化、農旅一體化等“三化進程”,全力實施投資帶動、消費拉動、營銷驅動等“三動戰略”,全力強化資源支撐、主體支撐、人才支撐等“三大支撐”,著力打造文化旅游的全市先行區、全省核心區、全國樣板區,積極爭創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爭取早日實現世界一流旅游勝地和國際著名佛教道場的奮斗目標。
(編輯 馬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