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遇上你是我的緣
——前《紐約時報記者》丹·本·卡南(Dan Ben Canaan)眼中的中國變遷

丹本卡南(Dan Ben Canaan)在把玩中國龍形雕塑。 9月24日下午,董林攝于丹·本·卡南家中
中國日報網(wǎng)中國在線消息:“1980年代初期的中國,就好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努力睜開雙眼﹑好奇地觀察著周圍的世界。而對于中國文化,在我來到中國之前,除了在書上或博物館中了解外,知之甚少。”丹這樣概括到。
喜愛探險的他從小就對神秘的東方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而此后的媒體經(jīng)歷,更讓他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巴黎之行結緣中國
大約是在1982年于巴黎召開的一次國際雜志期刊類大會上,丹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記者“‘純真﹑樸素﹑簡單'是這個由中國新聞官員組成的6人代表團給我的第一印象。他們有的穿著‘毛式制服',有的穿著西式服裝。其中一個穿棕色裝的人,袖口還貼著標簽。”,丹回憶道,“他們大多時間是自己人呆在一處,但當我主動上前打招呼時,卻能強烈感受到他們對于外部世界了解的渴望。”
丹回憶說,當時他們彼此交流了中西方新聞寫作的一些內(nèi)容。中國傳統(tǒng)的寫作是從概括到具體,而在西方,新聞寫作要求是“倒金字塔”式,最重要的內(nèi)容一定先說。
當時的中國領隊給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一個非常自信﹑有學識﹑很令人有所啟發(fā)的典型中國知識分子。他很想了解西方雜志選材﹑設計﹑印刷方法,以及西方人的興趣,還包括一些技術問題。看得出,他非常希望中國新聞業(yè)水平能與國際接軌。我看了他們雜志的印刷小樣:字跡不清﹑圖片分辨率低,雜志不吸引人。”
丹忍不住想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開放是什么意思?中國現(xiàn)在需要什么?我記得,他總會說,‘來看看,來看看’。”
初訪中國:“好像我們是來自月球的外星人”
1984年,丹作為第一批5位訪華的以色列記者,到訪了中國北京﹑上海和桂林。
“我清楚地記得,中國百姓對‘老外'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就好像我們是來自月球的外星人。他們非常友好,雖然不懂英語,但會一直跟著你:嗅你身上氣味,摸你衣服﹑頭發(fā)”,丹笑道,“我們中有個女孩是紅色卷發(fā),他們都會圍上來摸她頭發(fā),好像從未見過。盡管有些奇怪,但我并不認為這是無禮的表現(xiàn),而恰恰是中國改革開放后老百姓對知識和外來文化渴求的一種表現(xiàn)。”
“這是第一次,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國人對外界的渴望”,丹回憶說,當時的中國男人大都穿藍色卡其布的“毛氏制服”,顏色單調,偶有女人穿旗袍,看起來很醒目。北京的街上盡是小街道﹑小胡同,只能偶爾見到舊式的政府辦公樓。很多俄羅斯式的旅館走廊很長,大廳空曠,柜臺后的服務員在本子上忙著記錄。
由于中國主辦方知道猶太人不吃豬肉,所以丹一行在到北京的第一晚被安排去了家穆斯林餐廳。當時上了無鱗魚種和海鮮。“根據(jù)猶太教教義,教徒不能吃無鱗魚類”,丹解釋,“但我們不信教,所以并未介意。中方官員聽說后,主動向我們了解了文化差異。我們第二天再去吃飯,中方主人便和餐館說明,要上有鱗魚。”
中國人圍桌而坐的吃飯習慣給丹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我們在中國吃飯的時候,發(fā)現(xiàn)大家會圍坐在桌前一起吃,這讓我覺得很親切。我覺得這是一種打破障礙﹑增進交流的非常好的方式。但是在西方,每人都有自己的一份餐,大家分開來坐。”。
走在當時的北京街道上,丹經(jīng)常會見到整棟居民樓只有一臺公用電話的情景,電話線很長,一直拖到街道上。想要打電話?過來交錢排隊。而如今,中國幾乎人人都有手機,有的甚至三四部。丹覺得,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外交流,當然包括文化層面的東西,在日益加速和深化。